自由談 / 2022-03-02 合肥臨河集李鴻章故居探秘 作者-哈曉斯/大陸學者 1946年2月初,抗戰勝利後的第一個春節剛過,丙戌新年鞭炮聲中,安徽學院代理院長劉天予教授欣然賦詩一首,題為《奉命遷安徽學院於合肥臨河集李家大圩,修建將竣,開課有期,感而賦此》,詩曰: 且將臭腐化神奇,劫後園林生意滋。 傾廈頹垣新面目,遠山近水豔客儀。 欣榮桃李春歸日,投考英雄興盡時。 閒散偶然容小試,忍余歲月任飛馳。 當時,安徽戰時省會剛由大別山中的立煌(金家寨)遷往合肥。而抗戰前安徽省會為長江岸邊的安慶,合肥只是皖北一個縣城。一時間,合肥城內湧進諸多機關和學校,房舍緊張自不待言。設在立煌古碑沖的安徽學院,作為安徽省唯一的最高學府自然也隨省府一道下山,而安徽學院擁有文學、史地、教育、政經等4個系和3個專修科,師生數百名,合肥城內已無足夠的校舍可供安置。當時給安徽學院分派的校址,就是距合肥40華里的臨河集李家大圩。代理院長劉天予此詩首句“且將臭腐化神奇,劫後園林生意滋”,既流露出抗戰勝利後,學院由逼仄的大別山中遷入淝河岸邊的喜悅之情,也表達出他對偏居一隅的這片園林“生意滋”的足夠信心。乾隆帝曾有句“綠滿晴郊生意滋,楊絲風嫋玉鞭垂”,同是春意盎然,前者因是“劫後”,苦盡甘來,故而意境更為生動。 劉天予教授筆下的這片園林,也即是“李家大圩”究竟是誰人的圩寨,大到足以接收一所高等學府?因時代久遠,舊址蕩然無存,有關敘述語焉不詳。多指“李家大圩”為李鴻章家族圩,甚至有文章煞有其事的說這是李鴻章三弟李鶴章的房子。而據當年曾在此圩居住過的殷齊德所述,臨河集“李圩”並非李鴻章家族也不是李鴻章三弟的圩寨,而是名滿天下的李鴻章故居。 殷齊德,安徽肥東縣橋頭集人。1924年間,其父應聘在李圩“課館”(私塾先生),殷齊德隨父前往。在李圩居住期間,殷齊德得以遊覽圩內庭院陳設,並向鄉間先輩們探詢圩寨詳情,因而對李圩的建築佈局及圩內設施十分熟稔。 殷齊德在他的《合肥李圩記》一文中,詳細記述了當年李圩的情景。這裡的“李圩”亦即劉天予所述“李家大圩”,位於合肥東南鄉臨河集,距合肥縣城40餘裡,為“太傅李文忠公故第”。圩的周邊五六裡長,“環以溝壕,約以堡寨”。這種自衛式圩寨在淮上鄉間多見,通常是大族或大戶人家集中居住,以溝壕與外界隔開,圩寨四周還築有碉堡,有專人或圩內各戶輪班值守,以抵禦匪患侵擾。清季沿淮有名的謝家圩子,紀家圩子,淮北的路家圩,李家圩,朱家圩,趙家圩等都屬此類。圩寨溝壕前遍植桑檜榆槐,樹高約四五丈,“枝條交蔽,碧翳天日”,把200多間屋楹櫛比的房屋擁抱入懷。 圩寨大門正南向,兩旁佇立兩隻石獅。石獅上刻紋精細,毛髮捲曲,憨態可掬。門額上書“肅毅伯文華殿大學士第”,表明圩寨的主人即是李鴻章。再往裡,左右直立斧鉞、一應儀仗等,氣派非凡。 李鴻章作為封疆大吏和朝廷重臣,其故居自然與眾不同。 進入圩寨大門,即為廳堂。廳中高懸慈禧太后賜金“福”字三幀,這個彰顯身份的“福”字,或是李鴻章壽誕時慈禧太后所賜,當屬圩寨無上榮光。非李中堂誰人能有如此賞賜。 在慈禧太后三幀金“福”字的一側,有塊橫置的木匾,上有四字為“□□延庥”(前兩字不清),此為李鴻章恩師曾國藩所題。“延庥”者,神靈之護佑延綿不斷也。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水師軍歌首句即為“寶祚延庥萬國歡”,曾國藩所題是否與之相關,不得而知。 大廳左右有兩屏風,屏風上彩繡“百鳥朝鳳”,栩栩如生,據說是蘇州女子手繪而成,為李中堂祝壽而獻。屏風旁有桌椅幾榻,多為檀木,面上鑲有大理石。大廳窗櫺上嵌有採石玻璃,上面繪著各色圖畫,“丹青絢麗,蔚然大觀也”。 廳後“曲廊迴欄,簷牙高啄”,進入內亭。東首為客廳,牆上懸掛名人字畫頗多,旁邊是“藏書樓”,藏書五萬卷。據說又清代人手抄《全唐詩》本,世所罕見,從蘇州乘船運回。後遭盜竊,早已散佚, 廳的西偏房為李圩糧倉,名為“積善堂”。豐年存稻穀可達三千余石,荒年則可賑濟四方鄉鄰,平日有專人監守。“積善堂”房屋當有數十間之多,否則不可能儲存如此巨量糧食。據說安徽學院當年遷入李圩,就是把糧倉改造為教室的。 “積善堂”一側,為花園,有假山,有四時花卉,據說有些花卉是李鴻章出使俄英之國所帶回的異國品種。花園左角,有室名“退省齋”,據說是李鴻章的書房,壁櫥中書牘奏摺,多為淮軍各將領往來文檔。 圩寨的後面有一高土丘,土丘上臥著一門鐵炮,鐵炮五六尺長,口徑四五寸,上面鐫刻“太平天國”四字,這是李鴻章當年率領淮軍征戰太平軍繳獲的戰利品。土丘下有塘一口,塘中水與四周溝壕相通。塘邊有磚砌塔一座,高五丈,塔內有梯可升降,似為瞭望防衛之用。1927年4月,張宗昌軍進攻合肥,炮聲轟震,此塔毀於亂炮。 據殷齊德所述,1938年3月某日,日寇步騎兵二千餘人自巢縣西犯橋頭集、長樂集、撮鎮,沿淮南路進攻合肥,不分晝夜。李圩距公路僅一裡許,故而遭到日寇搶劫焚毀,林木磚石散佚各處,昔日樓廈崔嵬,今則“斷梗荒梁,鬼磷螢火”,而那門“太平天國”鐵炮也不知去向。 抗戰勝利後安徽學院遷入李圩,面對著斷牆殘壁,自然需要一番修整重造。故而代理院長劉天予詩題中說“修建將竣,開課有期”,終於在春節的鞭炮聲中完工。塌圯之上屹立起安徽高等學府,“且將臭腐化神奇”,喜悅之情溢於言表。 殷齊德這篇文章作為“古跡志”刊於安徽省文獻委員會“史料旬刊”第62期,1945年6月出刊。文獻委員會原為“抗戰史料編委會”,後更名。文獻委員會雲集安徽諸多碩彥名儒和現任官員,以辛亥老人常恒芳為主任委員,歷史學者李則綱,淮上名儒胡錫疇為副主任委員,委員包括安徽學院首任院長朱佛定及竇希文、姚文采、馬伯瑤、韋永成(時任民政廳長)、汪少倫(時任教育廳長)、黃同仇(時任省府秘書長)、朱子帆、楊績蓀、宋竹蓀等。這一期為“名勝古跡專號”,編者為此加了一段按語:“名勝古跡國之精華,足發國人愛國愛鄉之觀念,亦為文獻最佳之資材。本會前曾列題徵稿,以期彙編成冊,茲再刊登專號,用作喤引,倘蒙各地惠贈此類稿件,極所歡迎。”可見此文系徵集得來,經文獻委員會甄別審定後,刊於專號“用作喤引”,因為是當事人親歷,其史實當無錯訛。殷齊德在文章篇末寫道:“憶民國十三年,先父課館于此,齊德隨侍遊覽,兼聞于鄉先輩,故知翔實。恐後日泯滅無聞,謹搦筆紀之,他日修地方誌者,或有采矣。”作為居住並且見識過李圩當年豐彩的當事人,殷齊德的追述為李圩留下一段珍貴記錄。 通觀殷齊德此文,並未提及李圩建造的年代,又說“退省齋”系李鴻章“昔年閱書之所”,倘若記述無誤,則李圩建造至少應在光緒27年即李鴻章逝世之前,乃至更早。史載1882年,因母親病故,李鴻章從直隸總督任上因“丁憂”回鄉,百日後被清廷召回。期間他是否居住在李圩,不得而知。李鴻章逝世後,清廷著其原籍和建功地建祠十所,原籍合肥和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南京等地都奉旨建造李鴻章祠堂,他是清代唯一在京師建立祠堂的漢人大員。 安徽學院遷入李家大圩只待了8個月左右,因為房舍破舊,交通不便,1946年10月,安徽學院奉令遷至安徽蕪湖赭山。從此李圩逐漸遠離公眾的視野。 殷齊德居住李圩時,李鴻章已去世多年。殷齊德之父課館所教學生,應是李鴻章後人子弟。而殷齊德所描述的李圩佈局與景物,則是故居當年原貌,畢竟當時距李鴻章去世不過20年,圩寨故居依然維持著中堂大人生前原樣。 晚晴政壇炙手可熱的李中堂為合肥著名歷史人物,當年報端稱之為“李合肥”。然而,合肥地區可以追溯的李鴻章故居極為罕見。李鴻章出生地肥東鄉磨店,距臨河集不過幾十裡地,同屬一鄉。臨河集因為臨近南淝河,直通巢湖乃至長江,舟楫往來極為方便。至於何時選擇臨河集修築圩寨,亦即“李圩”的建築時間,或是李鴻章組建淮軍之後,抑或是李鴻章六十大壽之時所建。作為古跡,合肥臨河集李鴻章故居舊址相關史料,亟待發掘和保存。 Related Topics 哈曉斯 文章導覽 < 烏克蘭危機如何收場鄧小平對和平統一的最新構想 > You Might Also Like 法務部檢察官綁在一起司法能清嗎? 天才的執政當局能源政策 中共對台灣當局失望後會如何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、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,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。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