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談 / 2021-12-22 中國存在大量粗製濫造研究生的問題 作者-饒毅 醫生分流 大家有共識:沒有興趣、沒有時間、或者沒有能力做研究的醫生,只要是好醫生,就應該得到“好醫生”的肯定,不用做研究。 我們推出這一政策,受廣泛的歡迎。當然,具體落實做好,還有很多工作,需要很多人認真地做,也需要一些時間,才能做好。 當然,這不是否定醫生從事研究,而是按興趣、能力、資源進行分流。 研究生碩博分流 目前中國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有一個重要問題沒有得到重視:中國存在大量粗製濫造研究生的問題,很多博士不合格,發表沒有意義的文章(或者有意義但自己不懂,而是老師包辦代替的結果),畢業後走向研究為主的崗位。 有人提出:醫生因為晉升被迫寫文章,寫不出來所以產生各種造假,是目前全世界論文造假的第一原因。研究生因為需要論文畢業而各種造假,是目前論文造假的第二大原因。 這裡提出: 研究生都試著朝博士方向,但如果發現不行(自己發現其實不感興趣、或者老師發現其實學生不合適,等等),以碩士作為分流,不用做研究、不用發論文,只要課程及格就畢業並獲碩士學位。 研究生和導師雙方在培養過程中判斷是否合適,不行可以有碩士學位分流,兩年基本訓練得到肯定,而避免學生繼續進行自己不合適的研究。 有個基本知識,需要教育部改: 很多學科(如生物醫學)的碩士和博士,不合適分開(讀了碩士再讀博士),這樣的兩段分割出產的品質很低。應該一次以博士為目標,如果不行就中間以碩士結束,更合適。 目前,研究生數量非常大,每一個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培養時間較少。而且實際上研究生只要入學了,基本保證畢業(入學後不畢業、不獲得博士學位的可能性非常低,肯定不到百分之五)。 很多(超過50%)的老師把研究生(博士生)當成苦力,讓研究生賣力,也誤導一些發了論文的研究生認為自己是研究人才,以後就業時低不成高不就。 中國培養研究生經歷 從1996年起,我曾多方面想方設法幫助中國的研究生: 1)在提高全國研究生收入的大規模層面 2)在研究生課程改善的群體層面 3)也在研究生個人可以離開有矛盾的老師、到我實驗室完成研究生學習的個人層面。 1990年代的中國科學院人才外流嚴重,剩下的老師大多數不願意教課。我先是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中心發起講課,再參與1999年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講課。 從2000年開始,與吳家睿發起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(下含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、神經科學、藥物、植物生理學等多個研究所)講“分子生物學”和“細胞生物學”課(2003年後擴展到北大、清華,課程改名“BIO2000”,早幾年的課應該是全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生課程裡面品質第一的,曾獲中國科學院教學特等獎,後來多種原因導致品質下降,包括各個單位推出的課程多了、願意教學的老師多了,也包括該課程後來的組織者——特別是北大的組織者——不負責任)。 施一公和我全職回國後不久,我們在兩校都提高研究生收入,並提請國家全面提升研究生收入。7、8年後,一公還發起過一次提請國家提高研究生收入。兩次全面提升全國研究生收入。 隨著北大的生命科學研究力量提升,研究生課程全面提升,數量增加,品質有根本改變。現在,一大批後起之秀,認真負責,開出很多很好的研究生課程。 我自己以前在發育生物學、遺傳學、神經生物學都參與(包括很深程度參與)研究生課程教學,到現在只參與神經生物學研究生課程教學,而主要是主持本科生的《生物學概念與途徑》一門,其他都是客串。 到北大的幾年,為了化解其他導師和研究生的矛盾,我實驗室有很多研究生是其他實驗室轉來的,其中有些確實是老師的問題、有些則是學生的問題。我收留這些學生,是為了幫助他們。 導師和研究生的關係,應該是雙方自願——學生願意探討科學,從事探索深入科研前沿的職業;老師願意帶學生,也與學生共同有學術產出。 北大生命科學的研究生畢業沒有論文限制,而是導師不能在內的答辯委員會投票。所以,如果只是為了職業而需要弄一個研究生學位,那學生學習期間得到的訓練是足夠的、委員會就會認可達到標準了,就可以准許畢業,並不需要發表論文。 新的學生來了,應該有很好的摸索(老師也看學生特長所在),然後做合適的課題。早期可以指導,後期主要是輔導,而學生應該自我成長。如果學生沒有興趣,老師大可不必逼學生做研究、出論文。這種論文,有出問題的危險性,即使是對的、正常發表也不能給同行其他研究者帶來高興,更不會激發出同行的欣賞以及帶來學術成果新發現的興奮。 導師對學生的幫助應該是有限度的,幫助過度,反而可能會害了學生、害了社會。 有一天,學生答辯北大博士,我以為答辯委員會投票肯定通不過,所以等待答辯之後自己需要給學生善後。結果,卻通過了。我問答辯委員會,怎麼通過的,答案是:還有比這更差的。 這可能是目前現狀,至少在中國的實驗科學,估計有相當一些碩士、博士是不合格的。 對於不合適做研究生、不合適畢業的研究生,遲遲留在實驗室,不去探尋自己真正合適的職業,是幫助學生,還是耽誤學生? 對於沒有能力發論文的研究生,導師和實驗室拼命説明,製造的結果,是説明了學生?還是讓學生誤認為自己能夠做研究、不知道應該早早轉行? 不合格的學生,發的論文,有意義嗎?多用了國家資源,值得嗎?讓外界認為這是博士、學者,導師和單位算誠懇嗎? 我勸退過學生不要讀研究生,做其他去。 但有時忘記了勸,或者勸了無效。 一個好的研究生,應該是或者對自己的研究充滿熱情,或者對研究沒有熱情、但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責任心。如果兩者都沒有,肯定不應該讀博士。 碩士可以是一般職業訓練,不為了成為科學家。 Related Topics 饒毅 文章導覽 < 身為台灣人你為何還不哭泣?還是已經淚盡?解讀《“一國兩制”下香港的民主發展》指標效應 > You Might Also Like 氫能源車會是智商稅嗎? 美國的小院高牆還能再擴大嗎? 法務部檢察官綁在一起司法能清嗎? Leave a Reply Cancel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、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,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。
Leave a Reply